关于我们
关于我们
产品服务
产品服务
经典案列
经典案列
营销推广
营销推广
高端网站
高端网站
微信公众号
微信公众号
小程序开发
小程序开发
APP开发
APP开发
首页
首页
2019/3/3 9:44:45
OMO时代已来,小程序将会是最重要的工具。
差不多两周前,新榜推送了这篇文章《“一条”“日日煮”抢先入局,内容创业迎来OMO时代?| 新榜观察》,在趋势层面探讨了一个现象,去线下开店似乎正成为潮水的方向。
比如,刚拿到C+轮融资的“一条”,宣布未来两年要开100家线下店;美食生活品牌“日日煮”已经率先在上海最繁华地段开设体验店等。
此文带动下,一些观察者和行业新媒体多有跟进,讨论新媒体之于OMO的价值。但其实,对于OMO的趋势,即线上与线下融合,作为最重要的工具,小程序才具有更广泛的运用价值。
未来商业竞争的本质是什么?
世界正在进行的商业活动变化万千,无论是按商品分类,还是按照人群归类,本质可能只有一种,那就是围绕“人”的竞争。
从这个角度而言,不得不提一句罗振宇,2016年,他在《时间的朋友》跨年演讲上抛出一个概念:时间战场。
他认为,三年来,人均每周上网时长变化趋于平缓,稳定在每周26.5小时。算到极限,有10亿网民,每天花5个小时。互联网可以开采的国民总时间,大概为18250亿小时。这将带来商业上的巨变。
这就是所谓“国民总时间”,GDT(GrossDomestic Time),他认为时间会成为商业的终极战场。
消费者花的不仅仅是钱,他们为每一次消费支付时间。想一想,支配每个人最多碎片化时间的是什么?
过去几年,来自OMO两端:Online和Offline的底层逻辑已经被彻底打通。
先说说Online,功能机时代,没有任何一个国产手机品牌,有如今小米、华为、OPPO和vivo的国际地位。
这些年,随着国产手机品牌的崛起,大量廉价的Android设备快速下沉。市场研究公司尼尔森发布的《2013移动消费者报告》显示,中国智能手机普及率达66%,已经超越美国和英国的普及率。
中国人对智能手机的巨大热情令人意外。比如,2017年10月,小米手机提前实现了年初提出的营收过千亿目标。
什么概念?
在营收过千亿的科技巨头中,小米只用了7年时间,创造了一个奇迹。所以雷军可以骄傲地说:“苹果用了20年,Facebook用了12年,Google用了9年,国内科技公司,阿里用了17年,腾讯用了17年,华为用了21年……”
欧美国家的用户,更青睐使用电脑上网,这个逻辑在中国不同,以中老年人为主,很多中国人首次“触网”,第一次真正意义上被连接进互联网世界,是使用智能手机。
比如,很多50岁以上的人,他们不会用电脑打字,但却能熟练地使用手机上的笔画和手写聊天。
廉价智能手机提供了最底层的硬件基础。而国民级应用微信是第二个Online基础,第三个则是便捷的移动支付手段。
其实,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,二维码支付系统就已经形成。
随着以淘宝为代表的电子商务在中国的野蛮生长,再到这两年,支付宝和微信在线上和线下移动支付战场的鏖战,几乎席卷了全国网民……
当我们走到某个四五线城市,路边随便买点啥都可以扫码支付的时候,“二维码支付”已经彻底成为“中国式支付”的代名词。
说完Online,再说说Offline。
线下零售行业日益成为资本关注的增长点。无论是新旧商业,“人、货、场”的核心主体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。
这几年,随着城市化速度加快,且不说像万达广场这样的国内综合体的发展,为大家走出去消费提供了重要的消费场所。
过去这段时间,互联网巨头中,阿里巴巴、腾讯和京东都在入股万达系,瞄准的就是线下的广阔市场。
一眼望去,波澜壮阔。
另一个需要说的是中国的物流体系。根据《经济参考报》报道,5年来,我国快递业务量从57亿件增长到401亿件,连续四年稳居世界第一。
“你们还在抢东西,我已经收到快递了”成为双11剁手里最刺激的新闻标题,2017年双11最快收到的递单才12分钟,355个城市24小时收到包裹。
作为世界上第一快递大国,两个趋势将更明显:大城市快递的速度越来越快,偏远乡镇地区的覆盖率越来越高。
物流系统是动脉的话,穿梭在每个城市各条街道间的骑手,便是毛细血管。
那么,用什么来连接Online和Offline呢?
有了66%以上的智能手机普及率,有了近10亿月活的微信,有了完善的线上支付通路,有了世界上最完善的物流系统,还有一个巨大的消费升级的市场……
当这一切已准备就绪,能够促成它们产生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在哪?张小龙不仅给出自己的思考,还不遗余力地设计出他给的答案。
当移动互联网时代暴风雨般的到来,当手机成为最重要的上网设备,二维码和“扫一扫”成为连接世界两端的全新方式。
正如,每一个晨光沐浴的清晨里,在这片土地上,数以万计的共享单车被以这样的方式激活。
为什么小程序是Merge中最重要的工具?
当然,不可否认,滴滴打车这样的App也是OMO的超级入口。但和微信小程序相比,它的使用场景明确而单一,叫车。
相比之下,微信不仅拥有10亿月活,还有着其他App无法比拟的高频打开,以及一个正在爆发中的小程序生态:用完即走,好用再来。
正如前文所言,有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,直到如今,在智能手机的下沉过程中,绝大多数还是价格相对低廉的Android机。这其中,面临着两个问题:
1. 装载和使用App的门槛。那些城镇边缘的、年纪偏大的用户,虽然很多是通过智能手机第一次“触网”,但对他们而言,学习和下载使用新App的成本是极高的。
然而微信几乎是天天打开,用微信“扫一扫”或来自社群传播的门槛,要远远低于去应用商城下载一款新App。
2. 使用感受和内存问题。对于1000-2000元左右的Android机而言,App下载多了对手机内存绝对是极大的负担。
此时,流畅顺滑的原生使用感受,是小程序的巨大优势。
3. 支付路径被打通。很多中老年人,他们就算不懂使用支付宝,但很多都会使用微信完成一次支付行为。
千万不能小瞧这个增量群体带来的巨大商机,案例可以参考拼多多的迅猛崛起。
以上,为什么这个工具不是App,而是微信小程序。